close
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:封面新聞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40年前,鬼飲食就是成都的土特產,但那時對於拮據的人們來說,心向往而錢不足。
40年後,鬼飲食成瞭酸辣百味的“深夜食堂”,有些不起眼的小攤攤,連資深吃貨都驚呼把持不住。
夜漸深,路邊的店面陸續關瞭門,街頭攤攤上昏黃的燈光,照亮瞭夜歸人的路。這時,隨便在成都街頭走一走,應該走不到路的盡頭,因為,隨便一條街上,都會有美食把你吸引。耳邊的叫賣聲,也帶著獨特的鄉音。
“來嘛,來嘛,燒烤、幹鍋、蹄花湯,吃點啥子呦?”
“金娥兒,銀燦燦,手裡拿把芭蕉扇,走一步,扇一扇,進戲場,把戲看,葷吃包子素吃面。冷涼粉,醋拌蒜,熱糍粑,紅糖蘸,晚上回去三更半,公婆罵,丈夫怨,還要吃碗醪糟蛋。”
說起成都“深夜食堂”,巴蜀文化專傢鄭光路首先想到的不是味道,而是聲音。一直以來,成都人的夜生活就很豐富。
幾十年前的老成都,就有很多在晚上看戲、打麻將的人,肚子餓瞭怎麼辦?吃點兒東西唄。
每到晚上11點左右,各種美食攤兒就出沒瞭,賣擔擔面的、賣湯圓的、賣水餃的……
公家機關水肥清運
90年代成都街頭的背兜串串
67歲的鄭光路,是地道的老成都。多年前,他每天晚上就保持著習慣:吃完飯散散步、喝點清茶、看看戲。
“這時候,就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。為瞭讓每個客人能分清自己賣的是啥子,不同的攤攤所具有代表性的聲音都不一樣。
聽到‘梆梆梆’,大傢就曉得是擔擔面來瞭;聽到‘砰砰砰’,就是賣三大炮的;還有‘叮叮叮’,那是賣叮叮糖的。”
台中通馬桶 對於老成都的深夜美食,鄭光台中通馬桶推薦路用四個字來概括——“下裡巴人”。五六十年前的成都,很多做成都深夜美食的都是老百姓(603883,股吧),他們推個小車,擺個攤攤,就開始叫賣。正因如此,做出來的都是最接地氣、最有成都味道的小吃。
“做工和味道絕對是一流的。”回憶起當年的小吃,鄭光路的語氣裡還是滿滿的享受。那時的廚師,稱得上是手藝人,他們把制作美食當成是一件榮耀的事情,對每一個細節都特別講究。
上世紀90年代·半邊橋
小二哥幽默地喊
“客官點瞭一份優秀的前蹄”
1995年,楊女士剛到成都一傢報社做夜班編輯。每天深夜,忙碌的工作結束,她都會去喝一碗暖胃的蹄花湯。
半邊橋就是她和同事最喜歡去的“深夜食堂”。
“那時候的半邊橋擺滿瞭蹄花攤兒,路邊停滿瞭汽車,那個時候有車的還是少數人,大老遠開過來專門來吃蹄花。外地來瞭朋友,第一個要帶他吃的,一定會是半邊橋的蹄花。”
半邊橋的蹄花一條街已經成瞭一道獨特的風景。令她印象最深刻的,不僅有很糯很糯的蹄花,還有跑堂小哥的幽默。“我們點瞭單,跑堂小哥就會對廚師高呼‘
客官點瞭一份優秀的前蹄’,你聽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意思。”
老江,15歲開始做蹄花湯。“那是1992年,先在天府廣場那邊擺瞭一段時間的攤攤兒,後來就去瞭半邊橋,從最開始的‘地攤兒’,到後來的門店,一幹就是25年。”
90年代成都街頭的背兜串串
老江才進入“蹄花界”的時候,蹄花湯還沒有成為成都“深夜食堂”的“佼佼者”,“那時候一晚上隻賣得到20多根。”後來,蹄花攤兒越來越多,也逐漸賣出瞭名堂。
下班的、打完耍耍牌的、酒吧喝瞭酒的,都會跑來喝一碗蹄花湯。入口即化的軟糯口感,蕓豆蔥花飄香的湯汁,配上秘制的辣醬,醒酒又暖胃。
那時候時的成都城區不大,人們要出城去南門,城外人要逛人民公園或是到祠堂街看電影,“半邊橋”都是必經之地。
所以,半邊橋也成瞭“深夜食堂”店傢的必爭之地。
老江的攤攤兒也從天府廣場轉移到瞭半邊橋。“我們在那邊擺瞭之後,其他賣蹄花的也都擺瞭過來,基本上半邊橋就成瞭蹄花一條街。”
老江回憶起當年深夜擼起袖子做蹄花湯的情景,臉上是滿滿的自豪,“我們的生意是最好的瞭,多的時候一晚上都要賣到1000多根,深夜吃蹄花成瞭一種時尚。”
除瞭蹄花,上世紀90年代的夏天,各大深夜攤,也流行起另一種宵夜——
冷啖杯。
鴨脖子,兔頭,豆腐幹之類的冷菜,配上冰鎮啤酒,因為酒冷菜涼,所以稱為“冷啖杯”。
“這種吃法在夏季是一種消暑享受,我們當時也賣。”老江的蹄花攤兒,蹄花加冷啖杯成瞭標配。
2000年以後·青台中市抽化糞池石橋
路邊擺攤爆炒海鮮
12年間 他擁有瞭5傢店面
老張開出租車已經有20年瞭,青石橋是每天開車的必經地。
“生意特別紅火,有時候晚上送客人到那邊吃飯,自己看著嘴也饞瞭,就把車停到路邊,來點海鮮或者要個炒飯。”
吃著美食,看著對面海鮮老板進進出出忙碌著,仿佛看到瞭這座城市的另一面。
青石橋,原名龜化橋,因為由青石建成而得名。
上世紀70年代末,青石橋海鮮市場還是一個農貿市場。
直到1995年,整個市場隻有二三傢海鮮經銷商。海鮮,對於那時的成都人而言,還是餐桌上的“奢侈品”。看著沿街商鋪水池裡各種各樣的鮮活蝦蟹,大多數市民隻是抱著圍觀的態度。
90年代,成都文化宮的迎春小吃會,深受市民歡迎。
到瞭2005年,青石橋海鮮市場從青石橋南街遷出,在500米外的臥龍橋街新建瞭7000餘平方米的綜合市場。
經營海鮮的批發商戶從2000年的100多戶迅速增加到200多戶,最旺的時候,一個月的海鮮銷售量高達600噸。
這一切還要得益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瞭福建廣東一帶的海鮮老板,從海鮮批發銷售到海鮮加工餐飲,形成瞭一條特色產業鏈條。
老鄒,作為青石橋海鮮市場興衰變遷的見證者,對於過去十餘年這裡發生的變化很有感觸。
2005年,在老傢河南從事餐飲行業的他,決定帶著自己的經驗到成都的青石橋“大幹一場”。
從最開始在路邊擺攤賣海鮮燒烤和爆炒,到後來用賺的錢租下瞭路邊的一間店面。
起初還不能獨自承擔租金,就和一傢拉面店合幹,白天的拉面店到晚上就成瞭海鮮大排檔。
如今,老鄒在青石橋已經擁有瞭5間店面。“生意最好的時候,這邊的幾條街全部擺的滿滿當當。”
靠著海鮮市場,節約瞭不少運輸成本,當年店裡10塊一份的炒花甲如今已漲到瞭30塊。但隨著房租、食材各項成本的增加,老鄒也連連搖頭,“如今生意不好做瞭。”
2017年·成都
深夜食堂的“美食地圖”正在鋪開
90年代,成都文化宮的迎春小吃會,深受市民歡迎。
哪裡有好吃嘴,哪裡就有美食街。成都人“愛吃”在全國出瞭名,在這個城市,城東到城西,城南到城北,都形成瞭各具特色的深夜美食。
一首《成都》,讓玉林成為瞭全國吃貨的“美食天堂”。這個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街區,是成都生活方式的一個縮影,吃喝玩樂遍地都是。在這裡走街串巷,你會感受到成都獨有的市井氣息。
在文藝青年眼中,玉林是小酒館、沙子堰;
在吃貨眼中玉林是烤兔、是串串、是火鍋。
除此之外,在城南,還有迎合白領需求的科華北路,以牛雜火鍋聞名的紅牌樓,以及被川大、川音學子“吃起來”的紅瓦寺。
90年代,成都文化宮的迎春小吃會,深受市民歡迎。
以火爆的建設路為代表,城東的美食多為“實惠的價格,巴適的味道”。
由於離電子科大很近,建設路的夜晚被各種燒烤、幹鍋占據,相距不遠的成都理工大學,則是以蹄花一條街出名,蔡蹄花、夜蹄花、滋補蹄花,到瞭深夜,整條街都是濃鬱的肉香味。
川師東區後門,號稱“成都版的臺灣夜市”。
一環路東三段,一條名為“祥和裡”的巷子,短短600多米,聚集瞭幾十傢餐飲美食,從中餐燒烤到火鍋串串,種類豐富、價格親民。
熱辣的西門和北門也不甘示弱,西門上以一品天下為代表台中抽水肥,高檔酒樓、火鍋是這裡的重頭戲。
奎星樓街,是成都人氣最旺的網紅美食街,既有“重口味”:烤魚、串串、火鍋;也有“小清新”:雙皮奶、小甜品。
錦裡則適合邊逛邊吃,成都所有你能叫上名字的小吃基本都能在這裡吃到。
李傢沱則撐起瞭城北美食的大半邊天,各種蒼蠅館子在這裡匯聚。鹵肉面、串串香、燒菜館、豆花莊、冷鍋魚、鹽府菜……任你挑選。
城市記憶
追求與熱愛從未削減
“深夜食堂”從未停下腳步
90年代成都最出名的熱盆景火鍋
“改革開放前,成都是一個‘豆腐塊兒’。”在成都美食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沈文華的記憶裡,那時候的成都還是一座很平靜的城市,房子、街道都是四四方方的形狀。
改革開放後,人們的思想才逐漸開放起來,很多地方成瞭美食一條街,吃宵夜成瞭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。
剛從軍隊轉業回到成都的沈文華,還記得這樣的情景:“三朋四友在街邊喊幾瓶啤酒,再喊老板兒來點麻辣燙,夏天打個光胴胴,幾個人喝幾件啤酒都得行。
”深夜的攤攤兒擺起來,城市也鬧熱起來瞭。不論是有工作的、沒工作的,亦或是剛回鄉的知青們,都會圍坐在一起“交流”。老王問問小李的工作怎麼樣瞭,陳婆問問張師在外面看到些啥子新奇的東西。
隨著成都經濟的發展,人們對飲食的需求也在提高,“有些過去的攤攤兒已經變成瞭店鋪,個別甚至還做成瞭連鎖,開起瞭分店,因為城市建設,好多地方也不允許擺攤瞭。
”談起如今的成都“深夜食堂”,沈文華用瞭“包容”兩個字。“路邊的攤攤兒還在,‘大賣場’裡的餐飲店也同樣紅火。”
沈文華口中的“大賣場”,指的各大購物商場、新興商業綜合體裡面的連鎖餐廳,“每天晚上,吃東西的人絡繹不絕,排幾個小時的隊。”這也進一步反映瞭成都人對美食的追求與熱愛從未削減。
“深夜食堂”的變遷,同社會的經濟發展、人們的思想變化一直緊密聯系在一起,正是有瞭城市不斷前進的經濟發展,有瞭每一位食客的需求提升,才有瞭成都獨一無二的“深夜食堂”。
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蔡佼杉 於婷 記者 吳冰清
攝影 劉陳平 漫畫 楊仕成
文章來源:微信公眾號封面新聞
(責任編輯:婁在霞 )
和訊網今天刊登瞭《有一種深夜食堂,叫成都 》一文,關於此事的更多報道,請在和訊財經客戶端上閱讀。
一川抽水肥清理行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0B87AA0A11326F03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