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好萊塢重拍的「哥吉拉」,贏得影迷不少掌聲。其實,哥吉拉不只是一部歷久彌新的怪獸電影,更是最長壽的反核宣傳片。
故事從六十年前說起。一九五四年三月一日,美蘇冷戰期間,日本遠洋鮪魚船「第五福龍丸」在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附近作業時,目睹美國的氫彈試爆。
漁船的無線通信長久保山愛吉,在回國七個月後死於器官衰竭。之後,美方緊急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,提出二百萬美元補償,附帶條件是日本政府不再追究責任。
當年底,哥吉拉在日本上映,電影一開頭重演第五福龍丸的命運:出海的漁船在氫爆之後沉船,因爆炸震波驚醒海底的太古怪獸哥吉拉。許多評論家認為,哥吉拉象徵的就是核武,因為它是被試爆驚醒。
看到片中哥吉拉登陸日本,恣意破壞、噴火,將東京夷為平地畫面,當時的日本觀眾一定會想起,高雄電動床手工蛋捲 美軍在廣島與長崎丟的原子彈。據說台灣騰訊導演本多豬四郎就是曾目睹廣島原爆,才拍出哥吉拉這部經典之作。
片中,生芝麻手工蛋捲物學家山根恭平向國會報告哥吉拉的存在,執政黨議員驚恐之餘,馬上堅決主張壓下消息,一位在野黨女性議員,站起來激動的指著對方的鼻子罵:「混蛋!這麼重要的事,怎麼可以不讓民眾知道?」
最新版哥吉拉的橋段,包括核電廠反應爐事故、海嘯,都在向世人提醒福島核災殷鑑不遠。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父親留下的懷錶,就停在一九四五年廣島核爆的時刻。英國導演Gareth Edwards說,「我希望讓哥吉拉反映出原作的精神。」
哥吉拉的故事從六十年前開始,說到公司品牌行銷現在依然深植人心。
這也許可以讓政府在向民眾宣傳核電議題時,有不一樣的思考。台電與經濟部往往習慣以複雜的計算,推出台灣將面臨缺電危機的結論,但能理解論述全貌的人,必然是社會上的少數菁英分子。數字、圖表滿天飛,民眾連了解都有困難,遑論支持?
相較之下,反核的一方,卻是以福島核災後被汙染的農產品影像、以芬蘭儲存場的紀錄片,點出持續萬年的核廢料問題,或是讓哥吉拉噴火摧毀東京市區的畫面震撼人心,這些訊息都鮮明易懂,只要看過就絕對不會忘記。
如此一來,議題不用花太多力氣宣傳,效果反而更好。許多朋友最近看了哥吉拉,都說「這是一部反核電影無誤!」許多原本不知道哥吉拉與反核運動有關的人(包括筆者本人),進而去了解更多有關輻射汙染、氫彈試爆的歷史。
其實不論是反核、服貿,或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,都是相同的道理。政府與其聲嘶力竭述說政策,何不嘗試說一個動聽的故事,讓人感動,來的更深入、長久?哥吉拉教我們的這堂課,看來還能繼續流傳下一個六十年。
E68A6C056FD6F11C
留言列表